close

從計劃懷第一胎時就下定決心,我的孩子將來勢必要會說中文。易地而居近十年,丹麥文已成了生活中的主要語言,雖算是游刃有餘,卻始終是有着隔閡的,無法如母語般徹底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。我無法忍受我和我的小孩以母語以外的語言溝通;覺得除切中文,沒有其他語言文字能讓我清楚表達我想對他說的話。

於是從老大樂陽一出生,我就只用中文和他溝通;丹麥文則由他老爸和他的生活環境負責。大約是雙語的關係,他比同年的小孩晚開始說話,大約一歲半才開始會說極少的丹麥文。記憶中他說得最早最清楚最多的丹麥單字是「mere」,即英文裡的「more」。我想那是他在托兒所的生存必學用語,要求喝水吃東西或者其他東西,只要出動這字,老師就會知道他還要。

畢竟每天在托兒所時間長,小朋友老師都說丹麥文,他當時所掌握的多是丹麥單字,而中文則只會說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、「襪襪」。每次他和我說丹麥文,我都用中文重複一次,然後才回答他。不知不覺中他的中文居然有後來居上的趨勢。兩歲以後有一天忽然就開始嘰哩呱啦不停地說起話來了。

第一次能和他實在地用中文對談,是感動的。兩年來自言自語似的對他說話總算有了回應,從此身邊就有可以和我用熟悉語言對談的人,雖然這人,只是一個小小的兩歲男孩。

去年八月帶他回大馬渡假,每次外出,路人看到他洋理洋氣都會開口跟他說英文。而媽媽我就會在旁邊說:「他聽不懂英文,請講華語」。然後看到路人目瞪口呆讚賞他的中文,我這個媽媽很驕傲。尤其看到他毫無隔閡地就能和大馬的家人溝通相處,更是叫我感到欣慰。

要在異鄉獨自跟整個大環境抗衡,堅持要小孩會說自己的母語,這樣的堅持需要信心。今年三歲的他最近偶爾開始和我說丹麥文,我就告訴他媽媽只說中文,堅持要他以中文重複一遍,才肯回他的話。樂陽清楚地知道:「爸爸說丹麥文」、「媽媽說中文」、「我說丹麥文和中文」。這一點驕傲我希望他有,如此大約能維持他說中文的興趣。

不曉得在哪裡讀過這樣一句:母語是愛的語言。某天樂陽對我說要去馬來西亞,要去外婆家、要找外公,因為:「他們想我們呀。」我很感動。我堅信是因為可以以同一種語言溝通,他才能感受外祖父母對他的疼愛,并且記得,也懂得想念。

老二樂熙出生以後,我經常鼓勵樂陽用中文和弟弟說話,並且期待著當弟弟也開口說話的那一天,兩兄弟便可以有一個互相說中文的伴。如此,相信在我這易地而居的家裡,我和我的孩子們,終於可以漸漸地以我熟悉的語言,在異鄉說出了故鄉的踏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yin 的頭像
    Syin

    媽媽聲

    Sy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